close

 


 




Mammy’s Confusions


0~1


憂慮1~寶寶厭奶了


寶寶厭奶3大因素交互影響


大部分的寶寶在3~4個月大,有些甚至在2個半月時會開始出現不喝奶,或者奶量減少的狀況,也就是俗稱的「厭奶」,這種進食量改變的情況,最讓爸媽擔心的就是寶寶的生長發育是否會受影響,營養是否會不足。不過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醫師陳永綺認為,每個寶寶的食量、體質、活動力都不盡相同,對大部分的寶寶來說厭奶只是一段生長的過度期,因此排除掉一些病理因素後,寶寶基於肚子餓的狀況下還是會喝奶,因此爸媽也無需過度擔心。在解決寶寶的厭奶狀況前,應先了解並檢視寶寶的身心理狀況。


Tip1:生理因素


1.排除病理:首先媽咪需先觀察寶寶的活動力,確認是否有發燒、感冒等不適狀況,因為身體不舒服會造成食慾下降。此外,其他像是脹氣、便秘等腸胃問題也會導致厭奶。


2.味覺發展:寶寶從出生後每天都喝同一種食物,除了對原有的食物感到膩之外,也已經開始想嘗試新的東西,特別是味覺敏感的寶寶厭奶狀況會提早。


3. 生長趨緩:等寶寶生長到一定的程度後會趨於平緩,食量會減少一點。


Tip2:環境因素


寶寶的探索慾會隨著年紀增大而變得強烈,開始對周遭的事物產生好奇心,由於注意力的分散,讓寶寶降低喝奶的慾望,且容易喝一下就想玩。





 


在解決厭奶問題之前,陳永綺醫師提醒,媽咪應先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況,才能對症下藥。


辨識1:記錄每天的奶量,如果整天吃得量沒有下降太多,且在正常範圍內則無需擔心。


辨識2:評估生長曲線圖,測量寶寶的身高體重,並對照寶寶生長手冊中的生長曲線附表,了解寶寶的身高體重目前位在哪個百分點。


辨識3:排除生理疾病,如寶寶有精神變差、活動力不足、發燒等狀況,則需盡速就醫。


辨識4:觀察大便情形,如喝母奶的寶寶便便會較稀,且次數較多,如果寶寶因為奶量改變而導致便秘等狀況,則需留意。


7大方法 陪寶寶度過厭奶期


厭奶的主因並非單一因素,了解寶寶的個別差異,並用正確的技巧解決厭奶問題,才是正確的觀念,陳永綺醫師提出以下建議,媽咪在餵奶的過程需保持耐心,才能讓寶寶快樂喝奶,健康長大。


1.添加副食品:如 同前面所提,寶寶會厭奶代表他已經對奶類感覺膩了,且需要改變味覺,因此媽咪在餵食方面仍以ㄋㄟㄋㄟ為主,但可適時添加副食品,可從果汁、米麥精開始吃, 一次嘗試一點點,每次吃單一的食物,特別是有過敏體質的寶寶需避開奇異果、海鮮等食物,並隨時觀察寶寶進時後的狀況,如有腸胃不適狀況即刻停止。


2. 增加活動量:此時寶寶的活動探索力也增加,可多讓寶寶動一動,玩一些小遊戲,累了之後就會感覺肚子餓而想喝奶。


3.找出寶寶喜愛的食物:若寶寶厭奶嚴重,則不應再強求寶寶只喝奶,除了提供副食品外,應觀察寶寶特別喜歡哪種食物,符合喜好也可增加吃飯的慾望,不過提供的食物應掌握原汁原味且新鮮的原則。


4.安靜的餵奶環境:媽咪可到安靜的地方餵奶,不會被周遭的人事物干擾喝奶情緒,提升寶寶喝奶時的注意力。


5.平和的餵食態度:如果寶寶不想喝,但媽咪卻出現強迫、生氣的情緒,則寶寶可能會對喝奶這件事情感覺更抗拒,甚至出現反效果。


6.增添喝奶樂趣:寶寶既然對喝奶感到無趣,那麼媽咪可製造喝奶的小樂趣,喝奶時讓寶寶的手上拿個小玩具把玩,還可提升注意力。


7.不要隨意更換奶粉品牌:媽咪千萬別認為寶寶如果不喜歡喝目前的奶粉,就應立即更換他牌的奶粉,如此可能造成寶寶腸胃不適的狀況,因此應等到以上的方法都無效時,再調整新舊奶粉的比例,逐步換成新的奶粉,才是正確的做法。


憂慮2~分離焦慮症來襲


焦慮 對主要照護者依賴的表現


分離焦慮大多開始於寶寶6~8個 月大時,由於此時寶寶開始會認人,因此當寶寶的主要照護者離開,或者陌生人接近碰觸時,可能會出現緊張不安、哭鬧、情緒低落、黏人、焦慮的表現。這類的寶 寶會特別怕生,因此除了主要照護者以外的人,都不太能抱他。但您是否認為寶寶的分離焦慮表現,只是一個過渡期,他哭鬧的時候不予以理會,讓他哭累了也沒關 係?事實上,根據研究發現寶寶若從小的安全感沒有被建立好,則日後與人互動,以及對他者的信任,可能會出現不良影響,因此媽咪對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寶寶,應 給予更多的關愛,除了給予關愛之外,也要適當地讓孩子有與母親短暫分離的機會,如一分鐘、十分鐘或一小時,讓孩子了解到母親分離但仍會再回來,以免從小種 下不安的種子。


其實寶寶會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與寶寶的先天氣質相關,又或者與媽咪從小如何回應寶寶的方式有關,亞東醫院精神科心理師呂信慧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實這時期的寶寶因為內在認知仍未構成母親的表徵,因此會認為有看到媽咪,媽咪這個角色才存在,反之沒有看到時會認為這個角色消失,因而感到焦慮不安。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則說明:「寶寶在6個月大的認知能力能夠開始發展出辨認熟悉與不熟悉刺激的能力,因此他會開始分辨主要照護者,認人怕生等分離焦慮的行為也隨之展現」。而謝明慧心理師也指出,寶寶會發生分離焦慮的主要原因,與天生氣質息息相關,結合以下3個氣質向度的寶寶較容易有明顯的分離焦慮:


1.敏感度高:對外界人事物的改變容易察覺。


2.反應強度強:情緒反應大。


3. 適應力較低:對環境的改變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夠適應。


「焦」戰守則 媽咪勿強迫


有過度分離焦慮狀況的寶寶,確實會讓媽咪較為頭疼,甚至無法將寶寶暫時託付給他人照顧,不過寶寶會有此狀況應了解前因後果,他們並非平白與媽咪做對。因此謝 明慧心理師認為,平時應多讓寶寶多方面的接觸環境以及人事物,並給予適當的刺激,在安全的範圍內讓寶寶往外探索,過度黏膩的依附關係,反而是不好的。但若 寶寶對於不熟悉的人事物已出現極度反抗的狀況,媽咪也不可平白無故的故意消失,這樣反而讓寶寶更為恐懼,因此正確的做法應採取漸進式的放手,並且讓事情可 預期,比如說:「媽咪等下會帶你去見阿姨,大概會在那邊待一下下喔!」不讓事情發生的過於突然,慢慢適應新的環境,如此有助於親子之間良好關係的維護。


 


事 實上克服分離絕對不可能依賴媽咪一個人就完成,因此呂信慧心理師認為,在這過渡期特別需要身邊親人的協助,可在分開的時候帶他去玩,甚或在平日慢慢讓寶寶 學會自己玩,一開始要陪她玩大部分的時間如五十分鐘,僅離開短暫的時間十分鐘,最後慢慢就能習慣於媽咪要分開的時刻了。也特別提醒媽咪,不要對分離焦慮的 寶寶感到特別不耐煩,等到寶寶學會克服並且認知到物體恆存的概念時,媽咪沒有在身旁的時候就不會覺得不安。


憂慮3~愛吃手指雞腿


用嘴感覺外界 刺激感覺輸入


寶寶把手指伸進嘴裡,又啃又咬的,雖然看寶寶吸得津津有味,但看在媽咪眼裡一方面擔心把細菌都吃進去,一方面又擔心影響寶寶的齒列發育,但事實上2~3個月大的寶寶若有吃手指的習慣,其實不用過於擔心,寶寶若懂得把手放入嘴巴,一方面顯示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已更進一步,吸吮也是一種手指靈活度的學習,甚至對日後的抓握發展可打下基礎。


 


呂 信慧心理師認為,寶寶一出生後嘴巴就特別敏感,因為吃東西為一種本能,用嘴巴探索的過程就在整合自己的身體,因此一開始會吃手指,接著就會開始把物體放到 嘴巴嘗試,由此我們可了解寶寶為什麼對吸吮手指這麼情有獨鍾了。而謝明慧心理師也表示:「寶寶藉由吸吮手指可以得到滿足,這時期的嬰兒喜歡用口腔探索,且 這種吸吮的動作可以提供更多的感覺輸入,以心理層面來看,甚至可藉此得到安撫感。」因此寶寶愛吸手指,其實是正常發展感覺的一環。


別強行剝奪吸吮的快樂


因此,媽咪對寶寶的吸吮行為別過度的擔心,也千萬不可在寶寶吸吮的時候強行將手拉走,雖然有許多媽咪擔心寶寶吸吮手指會有病從口入的疑慮,但陳永綺醫師認為,媽咪應幫助寶寶保持手部的清潔,特別是會爬行的寶寶,而非禁止寶寶吸吮。等到寶寶約一歲半時,逐漸會學習用其他方式去感受,並逐漸忘卻吃手這件事情。因此謝明慧心理師強調,媽咪應關注年齡問題,而非一直在意事件的本身,如果寶寶仍戒不掉吃手指習慣,則可轉移注意力,時常拉著他的手擺動撫摸,或者讓她吸奶嘴或固齒器,白天讓他手上拿個玩具,晚上則讓他抱玩偶。


此外,呂信慧心理師也特別提醒,如果寶寶堅持不吃固齒器要吃手,媽咪也無須生氣,認知發展的過程會有這些行為的出現,其實都是正常的,但隨著年齡增長,若行為卻持續停留,這才是值得擔心的事情,如到了三歲,仍然經常吮吸,則可視為一種不良習慣,媽咪需觀察了解形成原因,並請醫師評估。


*想了解更多內容請見405期育兒生活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豹紋兔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